※官網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評鑑婭楠你看這個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評鑑。爆猛的啦!去找了各種官網報導、介紹文,給靈楓看也說這真的價格蠻合理的。超多的鄉民很都說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評鑑無敵強的! (◡‿◡✿)大家再買東西時候,一般都會先上線上購物找價格實惠商品或是用yahoo搜尋,然後找便宜或折扣商品。也算是很折騰事情!不過能找到優惠的東西也會好咖心。終於在yahoo搜尋找到我喜歡的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評鑑!
前些日子看到的網路價是 300,本身發現Y!奇摩購物要比奇摩拍賣、pchome更有競爭優勢。網路價格隨時會修改,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即時特價唷!點官方介紹查閱更詳盡詳細推薦介紹。
我比較常上的網站是yahoo購物,其他博客來、goHappy購物且PChome線上購物相比特價就少一些。我從推薦文大概了解到這是作者:慶山、韋力出版社:新經典文化出版日期:2014-12-10。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人文商品。
真正的優雅,是收放自如的心境
他是個單純愛讀書的老式人,一天讀書四小時
他說讀古書「會讀出自己的小,讀出自己的淺薄」。
他從愛書進而藏書,一心想告訴別人書的美
他藏書從不賣出,妥善保護、延壽、等待交棒,全為了傳承下去的使命
他是韋力,中國民間藏書界第一人
5輯深度對話.6篇藏書知識.10大善本故事.70幀精美古籍圖片
中文繁體版獨家收錄:傅月庵專文導讀
◎收藏是一種取捨,代表一種世界觀,取決於自身的修煉
韋力,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之人。本書第一部分「訪問記」為中國知名作家慶山以隨筆形式,呈現與韋力藏書過程,以及他的人生觀與生活哲學。第二部分「古書收藏」中韋力依自身的經驗與專業向讀者展示古書在版本、紙張、裝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蘊精緻之美。第三部分「古書談」是韋力以自己珍藏之十部善本古籍,述說書與收藏經歷的故事。
書中讓我們了解韋力身為成功的商業人士,低調簡樸、謙遜真誠,竭盡心力更不計成本收藏、保存、傳遞古書千百年來所承載的智慧、文化、歷史與藝術的成就。韋力在研究、尋訪與收藏古籍的過程中,反思今日社會求快、求利的價值觀下,人們正失去對美的欣賞能力。在眾聲喧譁的現今,韋力自稱是「與時代不相宜」的人,然而他的觀點、理念與反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抵達某種純淨的境地。
【名家推薦】
「《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非虛構,翻讀一過,卻讓人有著〈棋王〉相同感受,想到了王一生,想到了韋力,看到了八個字:中華雅道,畢竟不頹!」
──書話作家.傅月庵
「我不太關心他做過的事情,而是關心做這些事的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方式。」
──慶山(作者)
【讀者好評】
「雖然中國的藏書歷史斷層了,文化還是會經過代代人的努力而傳承下去。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以?藏書是一件只要有錢就可以辦到的事,現在知道,還要有滿腹的知識和對歷史的認知。書分?兩段,前面是慶山(安妮寶貝)採訪韋力,後面是韋力寫的如何認知古書,這是一本很有意義且值得珍藏的書。」
「看到三分之一處,心有所感。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大部分文字所展現出來的更多的是藏書人的美。韋力,從任何意義上說,都是一個成功的人。他倔?而清醒。凡事親力親?,於瑣事無所關注。這個人幾乎集合了所有從前我對自己的期望。內心一點點堅定起來。做自己想做之事,且一定要做好。執著而努力。他是一個?大有力之人。」
「《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主體內容?著名作家慶山(安妮寶貝)對著名藏書家韋力的長篇訪談,以隨筆的形式容納訪談內容,展示了古書在版本、紙張、裝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蘊精緻之美,懷緬了古書歷經百年遞嬗的艱難歷史,並向前人著述之嚴謹、工匠技藝之精湛、古法用心之體貼致敬;另有藏書家韋力對十本珍藏古籍內容、版本遞傳、背後故事的解說,配以大量精美的古書照片,內容嚴謹詳實而雅趣盎然。以古書沉澱百年的厚重與優美呈現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倡導讀者回歸質樸、平和的本初心境,通過瞭解、親近、感受傳統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
目錄
導讀:中華雅道,畢竟不頹 傅月庵
序
一、訪問記
對話之一 脈絡
對話之二 取捨之間
對話之三 吾道不孤
對話之四 態度
對話之五 累積
二、古書收藏
(一)藏書小史
(二)書類小識
(三)古書形態
(四)古書用紙
(五)古書印
(六)何為善本
三、古書談
《尚書》
《禮記》
《別雅》
《南方草木狀》
《太平御覽》
《龍門造像千品目錄》
《繡像紅樓夢一百二十回》
《樂府詩集》
《全唐詩》
《東海漁歌》
內文試閱
訪問記
我並非一個專業採訪記者。雖然七八年前,也在雜誌中開闢採訪專欄,記錄一些邊緣人的生活。稿子每篇約有一萬字,圖片若干張。獨自完成提問、記錄、攝影等各個工作環節。這些被採訪的人物,有自由撰稿人,攝影師,廣告人,電影愛好者,搖滾樂隊主唱……得以隨心所欲發揮,對陌生人自由發問。這顯然符合一個寫作者的探索和分析心理,其間也有許多細節的樂趣,比如與他們長時間相處、交流,去到對方家裡,看到形式各異情緒細微的臥室、書房、廚房、衛生間……一起動手做飯、喝酒、吃飯或者在咖啡店裡對話。
這是充分與他人溝通和交融的方式。用文字記錄,做出展示。專欄名字叫「別人」。後來開始寫作長篇小說,採訪告了段落。
二○一一年,因為製作《大方》,再次做起採訪。韋力是由編委止庵推薦的,他們是多年的朋友。韋力是中國目前極有成就的藏書家。我查資料得到一些數據:「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在他的藏書體系中,收藏有八千餘部、七萬餘冊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寫本五十餘件、兩百余冊,宋元遞修本和宋元明遞修本近二十部、三百餘冊,明刊本一千二百餘部、一萬余冊,名家批校本及抄校稿本八百餘部,活字本六百餘部,碑帖一千七百餘種。」
事後我問詢他這些資料是否屬實,他說也許應該更超過一些。這些數字驚人,收藏者付出的心血也難以估計。我不清楚需要多少資金來做這些事。善本離普通人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但我對一個收藏古書形成一個圖書館規模的人,充滿興趣。按照以前採訪的路線,我不是太關心他做過的事情,而是關心做了這些事情的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方式。他的觀點、理念、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如此種種,與讀者互會。這意味著我將會對他的價值觀更感興趣。
***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第一次見面。
我在採訪前夜查閱網上有限的幾篇採訪,並非為了準備發問提綱,而是為避免涉及被重複問過的問題。如果已被回答過,那麼它們就不再重要,也不需要再被提起。但我沒有準備任何一個發問。以完全空白的狀態面對,不持預設或論斷,這樣的相逢也許會產生更多可能。
工作至凌晨一兩點結束,約在早上八點相會。韋力後來多次提起對「守時」這個行為準則的重視,並且他言出必行。我也是守時的人。我們的初見如同水到渠成。他形體清瘦,個子很高,穿白色襯衣,長褲有一道妥帖熨線。下車等待我,為我打開車門。這些細節透露出來的資訊:嚴謹,有序,對禮節的注重。之前我通過以往採訪對他得到的初步瞭解:這個男子四十七歲,「每年投入六百萬去收購古籍」,以低調身份活動於商界、收藏圈、學術圈。
驅車前往他的藏書地,芷蘭齋。位於一個大型住宅區中的樓房,相鄰兩套房子連通。他並不居住在此,這裡純粹藏書。有資料介紹此地:「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遼、金之所藏皆有可稱道者,另有明刊本千餘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數架……皆按經、史、子、集排序,再結合年代、版本分類收藏。」 這是一個私人圖書館,藏量大概占據他收藏總數的百分之六七十。
書屋不見刻意,書櫥和書箱陳舊,擺設簡單,沒有多餘裝飾。只以藏書為重,其他都被忽略。取名「芷蘭齋」,他說是取諧音,因有朋友看見這滿屋古書,說一堆爛紙有何樂趣。但沉浸其中的主人,也未嘗見得樂意對他人輕率敞開自己的世界。這原本是他幽秘的窟穴,藏滿自如的珍寶。
被一沓一沓、一冊一冊小心收藏的古老書籍,如果輕輕從其中抽出一部,親眼看到一千年前製作出來的書,墨與紙之天然,版畫之細膩,書法之精妙,裝幀工藝之清麗考究,再回頭看到電子書試圖實現的快捷和一體化,就無法不感慨科學發展帶來便利、速度和效率的同時,也帶給人類審美、手工、趣味、堅毅的心力這一切種種無可阻擋的衰退和墮落。書本身所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被時代反復沖刷折裂,古書的存在卻依舊代表著信息和見證。
它們被小心地收集和整理,不見天日,但也得到慎重對待。因為一些藏品的珍貴價值,(他打開一扇書櫥的門,從裡面信手拿出一卷敦煌流出的唐代手抄經文,或者一些價值昂貴的名畫名作,隨便擱置在書架某個位置。有些是孤本,有些拍賣價格或研究價值讓人歎為觀止。)藏書的所有具體細節工作都自己操作,整理。出於安全考慮,他無法雇用助手,事事親力親為,包括對書籍的整理和房間的打掃。
房間裡氣場強大,人慢慢靜下來。靜下來,就聞到空氣中一股幽幽撲鼻而來的氣息,清幽,鮮活,沉凝。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的「書香」。書香只能來自古籍,來自它們的墨、紙在歲月沉澱之後與書櫃壁板樟木芳香的融匯。現世,以機器流水線和化學印料印刷出來的書,無法具備這樣的氣味。更不消說,隨著科技和網路發展,電子書時代的來臨正被大眾熱烈議論和觀望。
坐在木桌子旁邊,久閉的窗簾拉開,陽光和暖。他喝礦泉水,給我泡一壺茶。茶葉是一位台灣出版人昨日拜訪留下,邀請他明年去台灣書展做講座和展覽,阿里山烏龍。他說他不喝茶,不抽煙,不喝酒,即便應酬場合一樣可以放開酒量。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收放自如的心情,要在控制之內」。
於是我們的對談正式開始。
***
對話之一 脈絡
問:先請簡單地縱向梳理一下中國歷史上古書收藏的脈絡。
答:「藏」和「書」組成「藏書」一詞,有說法是智者不藏書,指應該把一切都裝在腦子裡。古人有一個小笑話,有個人夏天乘涼,坐在外面曬肚皮,別人問他做什麼,他說他在曬書。博聞強識是智者的前提,學富五車,不是裝五車書,而是裝在腦袋裡。書籍代表人類進步,它是鮮明智慧的總結。在文字之前很多理論只能口口相傳,自生自滅,但人類的進步就是總結前人的經驗,產生後代的積累和飛躍。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大部分東西都會散失,經驗不能被總結。人類進步就是產生文字和書籍。
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藏書者,應是老聃,他曾任職過周朝類似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官位。說明遠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時候,中國已有圖書的收集整理,並有專人管理,可算是國家圖書館的雛形。之後歷代都有藏書者,對書籍的收集,是人類對祖宗所留下的文化遺產的尊重和繼承。除了歷代官府的收集,中國私人收藏的大規模開始,是宋代,因為宋代是中國版刻藝術成熟的起點,雖然按照科學探討有先於宋代的「初唐說」、「盛唐說」,但都停留在學術爭論階段,只有「宋代說」是公認的。收藏界對宋版書的熱衷,也是因為它是成熟的源頭。宋代產生了一系列大藏書家,如歐陽修、王欽臣、葉夢得、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他們收藏大量傳統文獻,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直到民國,藏書家越來越多。這便是中國的藏書流脈。
歷代對藏書和藏書家都很看重。有一種獨特的文獻體叫「地方誌」,唯中國所獨有,是指每個地方都有記載當地風物的記錄,其中有一個「文苑傳」欄目,專門記載當地著名的藏書家。也就是說,在古代,藏書家是各地所認為值得尊重和樹碑立傳的人物,他們的地位很高,到了民國也是如此。
從流派上講,宋代是不同目錄版本學的起點,自隋唐以來,文獻家們重新整理典籍,進行新的分類,確立了科學的分類步驟,比如四部分類法。直到今天,近一千年過去了,我們的古籍仍然按照這個方法分類。中國的藏書體系是全世界最成熟的,藏書的流派也很多,就不談論了,因為太過專業。
晚清洪亮吉第一次把藏書家分為五等,考訂、校勘、收藏、賞鑒、掠販。科學與否且不論,古人已系統地對藏書家進行了分類。而今天社會的變化,使人們對金錢的追求尤勝往日,因此搞古書考訂校勘的還有,收藏的就少一些,大多數人都是買賣,主要是以經濟目的為追求。
一九四九年之後私人藏書大都歸了公藏,因此基本完結。原來一些民族資本家還有書,但也陸續捐獻,到了文革,私人藏書幾乎蕩然無存。我們的藏書歷史因此產生隔斷,今天的藏書家都是從八十年代末期興起,包括我在內。我們跟傳統有所割裂。老一輩也有留下來的,老樹發新枝,比如黃永年先生、黃裳先生,他們接續上了民國的一些文脈,但已沒有氣候可言。新一代的愛書人,重新搞起藏書來,只有形式上的一脈相承,藏書事實上是斷檔了。今天的藏書家跟古代乃至近代的不是一回事。
我不自量力想接上那個時代,可惜財薄力微,仍然不能與之打通。雖然努力,也只是在做舉鼎絕臏之事。
問:以前的藏書人和現在的藏書人,在狀態或身份上應該有一些變化吧。
答:古代藏書的狀態有其特殊的原因。從隋開始有了科舉制度,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開始了整個社會從文的時代。學而優則仕,是中國最接近公平的選拔制度,不論出身,不論階層,沒有世襲,就看學歷。那時人們對書的寵愛,對知識的寵愛,可能包含著功利目的,但畢竟是一種正面的價值觀,總是將知識排在最高位,而非貶低。中國很早就走入文化社會,這跟文化崇拜有很大關係。
到了唐宋,科舉制度已很健全,人們崇拜和熱愛書籍,不論目的如何,為考試也好,為功名也好,社會對文化具備普遍認同。
對文化的崇拜,產生對它的收集和整理。那時若一個人有學問,便可能考取功名;有了功名,就有了地位;有了地位,就有了錢;知識權力金錢是一體的。這間接說明,在那個時代,無所謂藏書人是否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基本上都是有知識的。
但現在的社會發展有所不同了。從前,錢權書大體上是一脈相承的,而今天的社會分工出了問題,有錢的人跟有知識的人不再是一體。國家封閉了很多年,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致富者是敢吃螃蟹的人,他們突破很多社會界限,是改革的先驅,也是帶有原罪的商人。他們絕大多數都與知識無關,卻仍然是社會的主體和中堅,有無知識跟能否致富沒有一絲的聯繫。
但進步在於,有知識的人在做管理者,富二代等也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社會的結構在發生緩慢變化。今天的收藏人中有那個時代的餘緒,但八十多歲的老收藏家還是少之又少的特例。就平均水平而言,現在的藏書者,跟過去的不可同日而語。比如說民國時代的大藏書家傅增湘,他是教育總長,同時參股北平自來水公司和大的礦業公司,是高官也是很有錢的人。天津的周叔,出身於大家族建德周氏,從周馥、周學熙、周學海到後來的周叔、周紹良, 代代相承,這樣的家族才產生出大藏書家,這樣的家族也是絕對的社會精英。還有上海的陳澄中,包括財富在江南屈指可數的「南潯四象」,都是這樣的角色。當時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得到這樣多的好書,而今天,如我這般小人物都能得到,對我而言是幸運,對社會而言卻是悲哀。這麼好的東西,如此輕易聚在一個小人物的手上。由此可見,這個社會的收藏體系是有問題的,它本應由能力更大者來完成。
問:很多宋代的書保存很好,工藝也精湛,包括紙張、用墨、書法等,這是否代表了在那個時代,人們在書的手工製作領域的探索已達到了很高水平。
答:唐宋之際是古書由寫本時代向刻本時代過渡的轉折期。為了被接受,書必須刻印得極精美才能產生銷售,不然依固定做法與思維定式,人們很難接受新生事物。我個人認為這是宋版之美的由來—美學只是附庸,儘管沒人這麼說過。另一方面,宋版書流傳,還因為它的史料價值。寫本時代過去,今天保留下來的宋及之前圖書的最早刻本都是宋版。同一部書經過歷代翻刻會產生不同問題,而翻刻越早越接近原貌。宋版書是已知刻本中最早的,所以錯訛最少。這其實是追求宋版書的真實原因。我的個人心得是,書籍一出現就在形式上到達了頂峰,然後逐步衰落至今。雖然在民國年間又出現過一次版刻的小高峰,但那不過是迴光返照。
留言列表